時間:2019-04-12 點擊: 次 來源:乾耳聽力公眾號 作者:毛大夫
在聽損患者當中很多傳導性聽損是由中耳炎引起的,他們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,有的抱怨耳朵悶脹、有耳鳴、甚至顱鳴,有的抱怨耳朵疼、癢,流水流膿,并且反復發(fā)作、反復治療,總是不能根治。那么中耳炎可以預防嗎?到底該怎樣預防?怎樣保護自己的中耳呢? 乾耳聽力師告訴您:要預防中耳炎首先要做好中耳保健。中耳包括鼓室、咽鼓管、鼓竇及乳突四部分。咽鼓管是溝通鼓室與鼻咽腔的唯一通氣管道,正常情況下咽鼓管處于閉合狀態(tài),鼻咽部液體不會倒流入耳內,當吞咽、打哈欠、用力擤鼻,打噴嚏時咽鼓管可處于瞬間開放狀態(tài),調節(jié)鼓室內壓力,使之與外界平衡,這時鼻咽部的液體可流入耳內,如果細菌或病毒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,就會導致中耳發(fā)炎,由此可見預防中耳炎在中耳保健中是非常重要的。做好中耳保健具體要做好以下幾點:
(1)做好鼻腔保健 1 )及時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、慢性鼻炎、鼻竇炎、扁桃體炎等癥,注意保持患者口腔、鼻腔和咽部衛(wèi)生。尤其是嬰幼兒,因幼兒咽鼓管的長度僅為成人的一半,幾乎為水平位,較短,管腔較大,峽部相對較寬,鼻咽部的咽口僅呈簡單的裂隙狀,鼻咽部炎癥容易經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急性中耳炎,因此及時徹底的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。若是臥床嬰兒,要時常變換體位,避免分泌物積蓄在鼻咽腔。 2)要有正確的擤鼻方法。用手指先堵住一側鼻孔,將另一側鼻腔內的分泌物擤出,再用此法擤另一側。切勿同時捏住左右鼻孔擤鼻,以免將鼻腔內的分泌物驅入中耳腔內引發(fā)中耳炎。 3)保持咽鼓管暢通,對咽鼓管狹窄者,應及時治療。 4)適當體育鍛煉,加強營養(yǎng),增強體質,預防上呼吸道感染。
(2)防止外耳道感染進入中耳 當鼓膜發(fā)生外傷性穿孔后,切忌用沖洗法去除外耳道內的血液或血塊,外耳道口應用消毒棉球堵塞,以防細菌侵入鼓室,忌用滴耳劑,應立刻去正規(guī)醫(yī)院進行嚴格的無菌操作。干性穿孔者必須防止液體進入耳內,及時修補鼓膜,以防繼發(fā)感染。 (3)其他 1)再給嬰兒喂奶時,要掌握正確的方法,不要在嬰兒哭鬧時喂奶。母乳喂奶應把嬰兒抱起來,取半臥位,結束后讓嬰兒頭部趴在母親肩膀上,輕輕拍打嬰兒后背。如果用奶瓶喂奶,不可平躺仰臥,應抱起嬰兒取坐位,奶瓶不宜舉的太高,奶嘴不宜太大,喂完后不應立即平躺。 2)唇腭裂患者因咽鼓管功能不良,化膿性及非化膿性中耳炎發(fā)病率較高,要及時進行整復手術,減少中耳并發(fā)癥。 3)小兒患麻疹、猩紅熱或流感等疾病時,身體抵抗力低下,咽鼓管和中耳黏膜抗感染機制受到抑制,容易發(fā)生中耳感染,因此要多飲水,注意口腔衛(wèi)生,必要時應用硼酸水清洗口腔。 4)在乘飛機時要反復作張嘴和吞咽動作,或嚼干果、口香糖等使咽鼓管常開,調節(jié)中耳內外氣壓變化,減少氣壓性損傷中耳炎的發(fā)生。有咽鼓管功能障礙者不宜乘坐飛機。其次在游泳跳水時要掌握正確的姿勢,防止氣壓變化引起鼓膜穿孔。潛水運動時更要注意,若耳道有不適,用手捏住鼻子,用力向鼻腔內鼓氣,使耳道內氣壓升高,抵消水的壓力,如疼痛難忍應立即上浮。
5)避免頭部外傷,若傷到耳部的頭部外傷容易造成鼓膜穿孔,并伴隨聽力損失。 通過以上的解答,大家是不是學到了保護中耳和預防中耳炎的知識了呢?希望對大家有幫助! |
下一篇:耳朵進水妥妥應對